聚焦副中心·改革再深化|秒级响应!看绵阳如何用科技跑赢山洪

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在绵阳西北部,龙门山脉的褶皱间,亿万年的地质运动挤压刻画出无数的幽深沟谷,当你站在几百米的高空俯瞰,你肯定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但是,豪迈景色下却潜伏危机,每一场暴雨都可能在这些山沟中唤醒沉睡的猛兽。
而这种山洪沟,在绵阳一共有676条,其中61条重点沟域尤其危险。
山洪沟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密集分布在绵阳山地地质危险地带,如同一道道伤口,随时威胁着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到今天为止,人类始终无法完全战胜山洪,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提前预知,为山洪下游的居民提供宝贵的逃生转移时间,从“听天由命”到“未卜先知”:山洪预警的科技革命可以将灾难的倒计时从10分钟拉长到2小时,赢得黄金逃生时间。
2024年绵阳联合成都山地所建立了完善的空天一体的山洪风险全息感知预警防御体系。现在,53套“神经末梢”已嵌入这些危险地带——在曾吞噬生命的黑泥巴沟,从上游到下游的6个点位上,10套监测设备正24小时值守高敏感度捕捉每一滴雨水的轨迹,宽频地震仪监听大地的震颤,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像植物根系般感知水分渗透。这些数据以光速穿越峡谷,抵达建立在各乡镇、县(市区)水旱灾害防御调度中心的屏幕。在这里,工作人员24小时汛期值守,科学研判和远程调度指挥,与一线的数百名工作人员一起绘织起一张实时预警网络。
系统将接收的信号穿透龙门山脉的地形屏障,当传统监测还在依赖经验判断时,这套系统已将预警准确率提升20%以上。2025年7月23日,北川小坝镇太白村的监测员李梦清手机震动,预警信息提示山洪将至。半小时内,38户村民和12名工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2025年汛期,绵阳经历35轮强降雨,发生103起山洪泥石流,系统成功预警93起,准确率超90%。
从曾经的灾难到如今的平安,这2小时的预警时差背后,是十分钟到120分钟的生命跨度,是科技赋能实现分钟级的快速精准响应,更是科技与人文的接力。
当这61条重点沟域的守护经验推广至全部沟谷,从底蕴深厚的大国重器“邱小姐”到手可摘星辰的“涪城一号”卫星,从“9·3”大阅兵上的机器狼到低空经济里打通城乡应急高效无人机的物流产业链条。绵阳正在用科技书写新的答案——为了给生命留下的缓冲带,科技必须全力以赴。
策划:刘鑫 李菁
文案:蒋浩 李媛媛
出镜:李媛媛
摄制:蒋浩

